2025/09/30

靜脈曲張引起之靜脈潰瘍治療成功案例

腳上的傷口跟靜脈曲張真的有關係嗎?

這是一位護理同仁母親的小腿,媽媽長年從事畜牧工作、穿著雨鞋勞動,原以為腿部色素沉澱是摩擦造成,直到有天不慎撞傷卻遲遲未癒合,原以為是穿著雨鞋潮濕導致癒合不良,幸好同仁警覺事態不對,來廖醫師門診就醫並確認為「靜脈高壓導致的靜脈潰瘍」。在接受微創靜脈膠治療一個半月後,傷口漸漸癒合,腫脹與受侵犯區域的慢性發炎也有了顯著的改善。


治療前的靜脈潰瘍周圍伴有發炎
治療後潰瘍逐漸癒合且周圍發炎改善

傷口癒合不良,常常會往糖尿病、蜂窩性組織炎、或是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去尋求病因及治療,但脈曲張導致的靜脈高壓其實也是不算少見的慢性疾病,若發現腿部有浮出血管、變色或久久未癒合的傷口,請及早就醫檢查。因此,靜脈曲張不只是外觀問題,更可能是健康警訊。

現在已有許多安全、有效的微創治療方式,建議有困擾的朋友尋求專業醫師評估,及早治療,守護自己與家人的健康。

廖啟豪醫師 👈點擊獲取更多資訊及約診方式

靜脈曲張突然紅腫熱痛?小心是血栓在作怪!

如果有靜脈曲張困擾,原本只是蚯蚓狀浮出的血管,但最近卻突然出現紅腫、發熱、壓痛的硬塊,請注意,這很可能不是單純的靜脈曲張惡化,而是您必須注意的「表淺靜脈血栓 (Superficial Vein Thrombosis, SuVT)」!

廖啟豪醫師 👈點擊獲取更多資訊及約診方式

許多人可能認為它只是單純的發炎,吃吃藥就好了。但2025年9月刊登在《美國醫學會雜誌》(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上的一篇醫學研究報告告訴我們,它會引起危險且可能致命的疾病。據統計,有超過 45% 的下肢表淺靜脈血栓患者有靜脈曲張病史。而大約有 10% 的表淺靜脈血栓患者會進展成更致命的深層靜脈血栓,甚至導致肺栓塞

這篇文章將帶你一起來了解,為什麼靜脈曲張會導致表淺靜脈血栓?什麼情況下會從「小麻煩」變成「大危機」?以及最新的治療方式!

什麼是表靜脈血栓

是指在貼近皮膚表面的表淺靜脈(通常是下肢的大隱靜脈或小隱靜脈及其分支)中形成血栓。根據估計,每年每 10 萬人中約有 64 到 131 人會發生。

雖然表淺靜脈血栓本身通常不會立即危及生命,但它的重要性在於它與更致命的疾病有直接關聯:

  • 風險: 大約有 10% 的患者會進展成危險的深層靜脈栓塞,甚至導致肺栓塞。

  • 共存: 約 25% 的下肢表淺靜脈血栓患者在診斷時就已經伴隨有深層靜脈栓塞。

因此,可以將表淺靜脈血栓視為一個警報訊號。


血栓如何形成?三大關鍵病理因素

表淺靜脈血栓的發病機制與所有血栓形成類似,就是著名的「維爾霍氏三要素」(Virchow's Triad):

  1. 血管內皮損傷 (Endothelial Injury):

    • 這是上肢表淺靜脈血栓的主要原因。例如,長時間留置靜脈注射導管(尤其是大口徑導管),或是局部感染,都可能損傷血管壁。

  2. 血液滯留 (Venous Stasis):

    • 血液流動緩慢或停滯會增加血栓形成的機會。常見原因包括慢性靜脈功能不全(靜脈曲張就是最主要表現)、長期臥床久坐不動

  3. 血液高凝狀態 (Hypercoagulability):

    • 由於身體狀況改變,血液變得更容易凝固。常見於癌症懷孕自體免疫疾病,或使用含雌激素的口服避孕藥/荷爾蒙替代療法


什麼人要特別注意呢?

表淺靜脈血栓的風險因素與深層靜脈栓塞有很多重疊,但也有其獨特的誘因:

1. 下肢表淺靜脈血栓的主要風險

  • 靜脈曲張 (Varicose Veins): 這是最主要的風險因素,約 45% 的下肢表淺靜脈血栓發生在有靜脈曲張的患者身上。

  • 性別與懷孕: 女性發病率比男性高,原因可能包括靜脈曲張盛行率更高,以及懷孕(尤其是產後 12 週內)會造成骨盆腔靜脈受壓、活動力下降及凝血因子增加。

  • 癌症: 活動性癌症是重要的共病因素。大腸癌、乳癌和泌尿系統癌症是常見相關類型。

  • 其他: 肥胖(BMI > 30)、近期手術或創傷、過去有靜脈栓塞病史,以及年齡 60 歲以上

2. 上肢表淺靜脈血栓的主要風險

  • 靜脈導管 (Indwelling Catheters): 這是上肢表淺靜脈血栓最主要的原因。長時間(超過 72 小時)或大口徑導管(如 14 號)的留置會嚴重損傷靜脈內壁。


如何診斷?黃金標準:超音波

當你感覺到皮膚下有疼痛、發紅、摸起來硬硬的索狀物時,應尋求專業診斷。

1. 臨床表現

  • 典型症狀: 患處出現紅、腫脹、局部疼痛,並且可以觸摸到一條壓痛的血管

  • 在上肢,症狀會沿著曾經放置導管的靜脈延伸。

2. 檢驗與影像學

  • D-二聚體 (D-dimer) 測試: 雖然 D-dimer在深層靜脈栓塞排除診斷中敏感度高,但對於表淺靜脈血栓來說,其敏感度較低(約 48%~74%),因此不能單獨用來排除表淺靜脈血栓。

  • 彩色超音波 (Duplex Ultrasonography): 這是診斷表淺靜脈血栓和評估其嚴重程度的黃金標準:

    • 確定血栓的存在和影響範圍。

    • 判斷血栓是否有延伸到深層靜脈。


表淺靜脈血栓的治療策略

表淺靜脈血栓的治療目標是緩解症狀,並防止血栓進展成可能致命的深層靜脈栓塞。治療應根據血栓的大小、位置和患者的風險因素來決定。

1. 保守與對症治療

  • 非類固醇抗發炎藥 (NSAIDs): 口服 NSAIDs可有效減輕疼痛和炎症。但如果患者同時服用抗凝血劑,需注意腸胃道出血風險。

  • 彈性壓力襪 (Compression Stockings): 透過提供漸進式的壓力幫助靜脈血液回流,減輕血液滯留。

  • 局部治療: 溫敷、抬高患肢,以及局部塗抹肝素軟膏或凝膠,有助於症狀緩解,但缺乏高品質 RCT 證據。

2. 系統性抗凝血治療

抗凝血藥物是預防血栓延伸和深層靜脈栓塞的最有效方法。若是血栓長度超過 5 公分及保守治療數天後症狀仍持續或惡化者建議投藥。

3. 針對高風險血栓的治療

如果表淺靜脈血栓的位置非常靠近深層靜脈(如距離股靜脈只有 3 公分以內),則被視為極高風險,應給予全劑量(治療劑量)的抗凝血治療

4. 手術或微創介入

手術雖然不作為表淺靜脈血栓的急性期治療,但可以被考慮用於處理靜脈功能不全來避免復發,包含了傳統手術移除、微創手術括熱能消融術(雷射)或硬化劑治療,用來閉合或移除受影響的靜脈。


預後與持續風險

即使成功治療,曾經有表淺靜脈血栓患者仍有較高的風險復發或進展為深層靜脈栓塞。

  • 復發風險: 許多研究顯示,高達 7% 的患者在診斷後 90 天內會發生深層靜脈栓塞。

  • 預後不良的特徵: 預後較差(更容易發生深層靜脈栓塞或死亡)的患者通常具有以下特徵:有癌症病史、有靜脈栓塞病史、男性、表淺靜脈血栓位於主要的交界處,或沒有靜脈曲張的患者

結論

表淺靜脈血栓不僅會帶來局部疼痛和不適,更是一個重要的警告信號,提醒我們留意深層靜脈血栓和肺栓塞的風險。對於長度超過 5 公分的血栓,或是有其他高風險因素的患者,抗凝血藥物治療是標準且有效的管理方式,若是合併有靜脈曲張的情形,也建議接受治療,改善血液滯留的狀況來避免復發。

如果你發現自己或家人有靜脈血栓炎的症狀,請儘早就醫,藉由超音波檢查來確認血栓的範圍和位置,並根據醫師的判斷進行積極的治療與預防,才能避免復發或是引起深層靜脈栓塞。

廖啟豪醫師 👈點擊獲取更多資訊及約診方式

文獻出處


2025/09/20

腿部皮膚發黑變硬?當心靜脈病變正在侵蝕你的腳

靜脈曲張不只浮腳筋,還可能造成皮膚發黑、變硬甚至潰瘍!

是否曾發現家人或自己的小腿皮膚變得緊繃、變硬,顏色也變得暗沉或泛黑?甚至出現小腿逐漸變細、腳踝腫脹、皮膚摸起來像皮革般僵硬?這可不是單純的曬傷或輕微的皮膚問題,而是一種與慢性靜脈功能不全疾病有關的皮膚變化,稱為硬化性脂肪皮膚炎(Lipodermatosclerosis)
廖啟豪醫師 👈點擊獲取更多資訊及約診方式

硬化性脂肪皮膚炎(Lipodermatosclerosis)

硬化性脂肪皮膚炎是一種與慢性靜脈功能不全有關的皮膚及皮下組織發炎與纖維化現象。簡單來說,當腿部靜脈長期無法順利將血液送回心臟,導致血液滯留在下肢,時間久了,皮膚就會開始產生病變。

這情形常見於有靜脈曲張、曾有深層靜脈栓塞、肥胖或長時間站立的族群。其發病機轉如下:

  1. 因靜脈阻塞或逆流導致靜脈壓力升高
    當靜脈裡的瓣膜出現問題,血液會往下逆流,導致小腿靜脈壓力升高,血液中的水分和紅血球會慢慢滲出到皮膚周圍的組織。

  2. 紅血球滲出造成色素沉著
    滲出的紅血球分解後,會釋放含鐵色素(hemosiderin),使皮膚出現棕黑色的色素沉著,也就是常見的小腿變黑。

  3. 慢性發炎與組織纖維化
    長期的發炎反應會讓皮膚下的脂肪層與結締組織出現硬化與增生,讓皮膚變得緊、厚、甚至變形。

  4. 組織缺氧與惡性循環
    反覆的發炎及纖維化之後,血液循環變差、氧氣供應不足,會讓皮膚狀況持續惡化,甚至演變成靜脈性皮膚潰瘍。

  5. 靜脈潰瘍(C6)
常見症狀如:小腿下半部出現棕黑色沉著,皮膚變厚且硬,按壓失去彈性,感覺緊繃或有壓痛,小腿變細、腳踝腫脹,嚴重時可能出現皮膚潰瘍!


治療的目標,在改善靜脈回流減少靜脈壓力才能控制發炎,常見方式包括:
  1. 穿著醫療用彈性襪,幫助腿部靜脈血液回流。

  2. 避免久站久坐,適時抬腿與活動。

  3. 控制體重與增加下肢活動(如散步、抬腳運動)。

  4. 若有靜脈曲張的狀況,建議進一步的介入治療,阻斷逆流血管。

硬化性脂肪皮膚炎不是單純的皮膚病,它是靜脈系統慢性且長期退化的警訊。及早治療靜脈問題,才能預防皮膚變性與潰瘍的發生。

如果發現小腿有異常變黑、變硬,或常常腫脹與痠痛,建議及早尋求專業血管外科醫師評估,找出根本原因並對症處理,才能避免後續如靜脈潰瘍等更嚴重的併發症。

廖啟豪醫師 👈點擊獲取更多資訊及約診方式

2025/09/10

切掉靜脈有風險?其實身體一點都不受影響!

常見迷思:把靜脈的通道阻斷了,那我的血液不就回不去,反而更塞了嗎?

下肢靜脈循環

我們的下肢靜脈回流系統主要由淺層靜脈深層靜脈組成。淺層靜脈位於皮膚下方,是一個網狀結構,負責收集皮膚和皮下組織的血液。深層靜脈則位於肌肉深處,是主要的血液回流通道(佔了將近9成),負責將腿部大部分血液送回心臟。兩者之間透過穿通靜脈相連接,並藉由肌肉收縮產生的「幫浦」作用,將血液向上推動。靜脈內的瓣膜則可防止血液因重力而倒流。

而當這些淺層靜脈因為瓣膜功能異常產生逆流需要進行移除或微創閉合時,常見的迷思為這樣會影響下肢血液的回流。答案是:並不會影響回流,反而是改善症狀的方式。

移除病變的淺層靜脈血管看似是「減法」,實際上反而是對下肢健康的「加法」!當專業的醫師診斷後建議移除這段血管的考量為減少病態回流、降低靜脈壓力、進而恢復正常功能。就如同交叉路口中的其中一條單行道,因為許多人不守規矩逆向、闖紅燈造成交通混亂,需要一位執法者想辦法將其改善。

若是您的深層靜脈系統功能正常。移除淺層靜脈是相當安全且有效的。而部分研究指出,少數患者雖同時存在深層靜脈回流不全的問題,在移除淺層病變血管後,仍有機會改善症狀。比方說來自 Korany 等學者的研究指出,治療淺層靜脈的病變後,有很高比例的患者其部分深層靜脈的回流問題也跟著消失了。Marston 等人也發現,即使在深層靜脈功能不全的患者身上,進行淺層靜脈的微創雷射手術,仍能在大多數情況下,顯著改善血液動力學和臨床症狀。

總結來說,移除功能異常的靜脈,就像是清除了一條堵塞的道路。這麼做並不會讓交通癱瘓,反而能讓主幹道更有效率地運作,讓整個系統恢復順暢。如果您有靜脈曲張的困擾,並且符合手術條件,請不用過度擔心術後血液回流的問題,已經有許多相關的研究證實是安全的。

參考文獻

  1. Fukaya, E., & Kolluri, R. (2024). Nonsurgical Management of 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91(24), 2350–2359.

  2. Volkmann, E., Falk, A., Holm, J., et al. (2008). Effect of Varicose Vein Surgery on Venous Reflux Scoring and Plethysmographic Assessment of Venous Func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Vascular and Endovascular Surgery: 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for Vascular Surgery, 36(6), 731–737.

  3. Gloviczki, P., Lawrence, P. F., Wasan, S. M., et al. (2024). The 2023 Society for Vascular Surgery, American Venous Forum, and American Vein and Lymphatic Societ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Varicose Veins of the Lower Extremities. Part II: Endorsed by the 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and the Society for Vascular Medicine. Journal of Vascular Surgery. Venous and Lymphatic Disorders, 12(1), 101670.

  4. O'Donnell, T. F., Passman, M. A., Marston, W. A., et al. (2014). Management of Venous Leg Ulcers: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of the Society for Vascular Surgery ® and the American Venous Forum. Journal of Vascular Surgery, 60(2 Suppl), 3S–59S.

  5. Korany, A. O., Ismail, A. M., ElAskary, N. A., & Kassem, A. M. (2024). The Effect of Superficial Venous Incompetence Treatment on Combined Segmental Deep Venous Reflux. Annals of Vascular Surgery, 100, 184–189.

  6. Marston, W. A., Brabham, V. W., Mendes, R., et al. (2008). The Importance of Deep Venous Reflux Velocity as a Determinant of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Combined Superficial and Deep Venous Reflux Treated With Endovenous Saphenous Ablation. Journal of Vascular Surgery, 48(2), 400–405; discussion 405–406.

2025/09/09

靜脈曲張的臨床分級:從「蜘蛛網」到「腳部潰瘍」的六級警示

CEAP 是「Clinical, Etiology, Anatomy, Pathophysiology」的縮寫,是國際上用來評估和分級慢性靜脈疾病(如靜脈曲張)的標準系統。包含臨床症狀(Clinical)、病因(Etiology)、解剖位置(Anatomy)與病理生理(Pathophysiology),其目的在於對慢性靜脈疾病進行分類,而非作為靜脈逆流本身的嚴重度量表或預後指標,其中「臨床分級」最常用來描述及記錄靜脈曲張,因為可以從外觀上明顯簡單地分辨出來。

  • C1:蜘蛛網狀靜脈血絲(Telangiectasia)或網狀靜脈曲狀(reticular veins)
  • C2:有如蚯蚓般隆起的靜脈曲張 (varicose vein)
  • C3:下肢水腫 (edema)
  • C4:皮膚病變
    • C4a: 色素沉澱或濕疹(pigmentation or eczema)
    • C4b: 脂性皮膚硬化症或白色萎縮症 (lipodermatosclerosis or atrophy blanche)
    • C4c: 冠狀靜脈曲張 (corona phlebectasia) 
  • C5:已癒合之靜脈潰瘍(healed ulcer)
  • C6:活動性靜脈潰瘍(active ulcer)
在已經有皮膚病變的C4~6,外觀看著就可怕,因此常常有人認為級數越高,靜脈逆流越嚴重,但這其實是不完全正確的觀念。雖然有許多文獻的統計告訴我們多數後期的分級合併有較嚴重的靜脈擴張及逆流時間,但有些研究也發現兩者並無具有統計意義的正相關。
因此CEAP 的分級主要反映的是患者最明顯的臨床症狀,而不是血管逆流的程度有多嚴重。所以超音波的檢查在靜脈曲張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唯有藉著熟悉超音波操作的醫師檢查,才能找出是否有逆流、逆流時間、以及逆流的血管大小及其分支如何分布,將CEAP完整的拼湊起來,也才能決定正確治療的方向。

廖啟豪醫師 👈點擊獲取更多資訊及約診方式

參考文獻

  1. Gloviczki, P., Lawrence, P. F., Wasan, S. M., et al. (2024). The 2023 Society for Vascular Surgery, American Venous Forum, and American Vein and Lymphatic Societ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Varicose Veins of the Lower Extremities. Part II: Endorsed by the 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and the Society for Vascular Medicine. Journal of Vascular Surgery. Venous and Lymphatic Disorders, 12(1), 101670. doi:10.1016/j.jvsv.2023.08.011.

  2. Lurie, F., Passman, M., Meisner, M., et al. (2020). The 2020 Update of the CEAP Classification System and Reporting Standards. Journal of Vascular Surgery. Venous and Lymphatic Disorders, 8(3), 342-352. doi:10.1016/j.jvsv.2019.12.075.

  3. Gloviczki, P., Comerota, A. J., Dalsing, M. C., et al. (2011). The Care of Patients With Varicose Veins and Associated Chronic Venous Diseases: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of the Society for Vascular Surgery and the American Venous Forum. Journal of Vascular Surgery, 53(5 Suppl), 2S-48S. doi:10.1016/j.jvs.2011.01.079.

  4. Kistner, R. L., Eklof, B., Masuda, E. M. (1996). Diagnosis of Chronic Venous Disease of the Lower Extremities: The "CEAP" Classification. Mayo Clinic Proceedings, 71(4), 338-45. doi:10.4065/71.4.338.

  5. Scheerders, E. R. Y., Pardo, L. M., Malskat, W. S. J., et al. (2025).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Chronic Venous Disease in a General Population in the Netherlands: Results From the Rotterdam Study. European Journal of Vascular and Endovascular Surgery: 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for Vascular Surgery. doi:10.1016/j.ejvs.2025.08.028.

2025/09/05

告別蜘蛛網與蚯蚓!讓硬化劑幫你「打」走靜脈曲張

硬化劑治療(Sclerotherapy)是一種透過「注射」來處理靜脈曲張的技術。它的原理如下:

  1. 注入硬化劑:使用非常細的針頭,將一種稱為「硬化劑」(sclerosant)的溶液精準地注射到有問題的靜脈或微血管中。

  2. 刺激血管內壁:這種硬化劑會立即作用,溫和地刺激血管的內壁。

  3. 靜脈封閉與吸收:在硬化劑的作用下,血管壁會開始發炎並互相黏合,使血液無法繼續流動。隨著時間,這個受損的靜脈會逐漸變成纖維化的結締組織,並最終被身體自然吸收、分解,讓靜脈慢慢消失不見。

硬化劑治療(Sclerotherapy)是針對微血管擴張(telangiectasia)和網狀靜脈(reticular veins)的標準治療方式,若這些靜脈同時伴有血液逆流的問題時,許多證據都顯示注射治療除了改善外觀,還能有效改善症狀,這些都在近期的大型研究和治療指引中得到認可。

注射前後

由血管外科學會(Society for Vascular Surgery)、美國靜脈論壇(American Venous Forum)和美國靜脈與淋巴學會(American Vein and Lymphatic Society)在 2023 年聯合發布的臨床實踐治療指引中,強烈推薦使用硬化劑治療作為有症狀的微血管擴張和網狀靜脈的第一線治療。這項建議屬於強烈推薦(Grade 1B),且有中等品質的證據。

該治療指引引用了 2021 年的一篇考科藍(Cochrane)系統性回顧,該回顧發現,硬化劑治療在改善微血管擴張和網狀靜脈的方面,效果明顯優於安慰劑。同時也能有效緩解其伴隨的症狀,如疼痛、灼熱感和搔癢。指引中也提到,硬化劑治療對於直徑小於 3 毫米的靜脈,有著長期的良好使用記錄和效果,並且未提到任何嚴重的併發症。

除了上述治療指引之外,2023 年的一項網路統合分析(network meta-analysis)也證實,硬化劑治療對於清除微血管擴張和網狀靜脈非常有效,大多數硬化劑的效果都明顯優於生理食鹽水。另一項大型回顧性研究也指出,針對網狀靜脈和微血管擴張進行的硬化劑治療中,有高達 72% 的案例獲得了顯著的臨床改善。而美國放射學院(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也認可加壓硬化劑治療的療效。


廖啟豪醫師 👈點擊獲取更多資訊及約診方式

常見且暫時性的副作用:

  • 瘀青:注射部位可能會出現瘀青,通常在幾週內消退。

  • 紅腫與發癢:注射點周圍可能會有輕微的紅腫、硬塊或發癢感,這些症狀通常很快就會消失。

  • 色素沉澱:治療後的靜脈可能會留下暫時性的色素沉澱,大多數情況下會在幾個月內會逐漸變淡。

  • 蜘蛛網狀靜脈增生:有時在治療部位附近會長出新的微小靜脈,但通常非常輕微,多數也會自行消退。

較為罕見的嚴重副作用:

  • 過敏反應:雖然非常罕見,但少數人可能對硬化劑產生過敏。

  • 血栓:若硬化劑不慎流入深層靜脈,可能會有形成深層靜脈血栓(DVT)的風險,但合格的專業醫師會嚴格控制劑量與注射位置來避免這種情況。

  • 皮膚潰瘍:若藥物滲漏到血管外,極少數情況下可能導致皮膚組織壞死或形成潰瘍。

標準治療選擇

微血管擴張和網狀靜脈伴有血液逆流並產生不適的症狀時,硬化劑治療為改善症狀並達到美觀效果的標準方法,這項治療已經獲得了多個主要臨床治療指引和系統性回顧的支持,並且證實是相當安全的一項治療方式。

治療成效因個人體質不同,相關醫療諮詢請洽專業醫師。

廖啟豪醫師 👈點擊獲取更多資訊及約診方式

參考文獻

  1. Gloviczki P, Lawrence PF, Wasan SM, et al. The 2023 Society for Vascular Surgery, American Venous Forum, and American Vein and Lymphatic Societ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Varicose Veins of the Lower Extremities. Part II: Endorsed by the 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and the Society for Vascular Medicine. Journal of Vascular Surgery. Venous and Lymphatic Disorders. 2024;12(1):101670. doi:10.1016/j.jvsv.2023.08.011.

  2. Nakano LC, Cacione DG, Baptista-Silva JC, Flumignan RL. Treatment for Telangiectasias and Reticular Veins. The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21;10:CD012723. doi:10.1002/14651858.CD012723.pub2.

  3. Bontinis V, Bontinis A, Koutsoumpelis A, et al. Interven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Lower Limb Telangiectasias and Reticular Vein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 European Journal of Vascular and Endovascular Surgery : 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for Vascular Surgery. 2023;66(4):560-576. doi:10.1016/j.ejvs.2023.05.029.

  4. Verma KK, Friedmann DP. Combination Foam and Liquid Sclerotherapy for Lower Extremity Reticular and Telangiectatic Veins: A Single-Center Retrospective Study. Dermatologic Surgery : Official Publication for American Society for Dermatologic Surgery [Et Al.]. 2024;50(11):1034-1038. doi:10.1097/DSS.0000000000004273.

  5. Rochon PJ, Reghunathan A, Kapoor BS, et al. ACR Appropriateness Criteria® Lower Extremity Chronic Venous Diseas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 : JACR. 2023;20(11S):S481-S500. doi:10.1016/j.jacr.2023.08.011.

2025/09/03

有經驗的醫師如何診斷靜脈曲張?

腳常常水腫、脹痛、甚至有時會抽筋,這樣就是得了靜脈曲張嗎?靜脈曲張該怎麼診斷呢?

靜脈曲張診斷黃金標準:超音波

上述靜脈曲張的症狀常常與其他疾病類似,因此下肢超音波(duplex ultrasound scanning, DUS)是診斷靜脈曲張的黃金標準。有著非侵入性、無輻射的優點,這項檢查除了能直接觀察靜脈結構,評估血流,並且能精準測量逆流程度,是確診靜脈功能不全的關鍵。美國血管外科學會(Society for Vascular Surgery)等專業組織都強烈推薦將超音波作為診斷工具的首選。

根據 Labropoulos 等人 2003 年發表在《血管外科雜誌》(Journal of Vascular Surgery)上的研究,靜脈逆流時間超過 500 毫秒被明確定義為異常。這項開創性的前瞻性研究系統性地比對了健康受試者與慢性靜脈疾病患者的數據,發現超過 96.7% 的健康淺靜脈逆流時間都少於這個閾值,因此確立了 500 毫秒作為淺靜脈逆流的診斷標準。

這項發現已被納入多項權威性臨床指南,包括美國靜脈論壇、美國血管外科學會和美國靜脈與淋巴學會聯合發布的《2023 年和 2024 年下肢靜脈曲張管理臨床實踐指南》。該指南明確指出:

  • 大隱靜脈 (GSV)、小隱靜脈 (SSV) 等淺層主幹靜脈、以及脛骨、股深靜脈交通靜脈中,逆流時間超過 500 毫秒即為病理性逆流,簡單來說就是有問題的血管。

  • 而在股總靜脈、股靜脈膕靜脈等深層靜脈中,診斷標準則為逆流時間超過 1 秒

該指南同時也強調,判斷是否為病理性逆流與靜脈管徑大小無關。以逆流時間為準的量化標準,確保了臨床診斷的一致性與準確性,也是後續治療策略的重要依據。

因此在尋求靜脈曲張治療時,應尋找熟知治療指引且熟悉操音波操作的醫師,才能擬定正確的治療方針。

廖啟豪醫師 👈點擊獲取更多資訊及約診方式

參考文獻:

  1. Labropoulos N, Tiongson J, Pryor L, et al. Definition of Venous Reflux in Lower-Extremity Veins. Journal of Vascular Surgery. 2003;38(4):793-8. doi:10.1016/s0741-5214(03)00424-5.

  2. Gloviczki P, Lawrence PF, Wasan SM, et al. The 2023 Society for Vascular Surgery, American Venous Forum, and American Vein and Lymphatic Societ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Varicose Veins of the Lower Extremities. Part II: Endorsed by the 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and the Society for Vascular Medicine. Journal of Vascular Surgery. Venous and Lymphatic Disorders. 2024;12(1):101670. doi:10.1016/j.jvsv.2023.08.011.

  3. Gloviczki P, Lawrence PF, Wasan SM, et al. The 2022 Society for Vascular Surgery, American Venous Forum, and American Vein and Lymphatic Societ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Varicose Veins of the Lower Extremities. Part I. Duplex Scanning and Treatment of Superficial Truncal Reflux: Endorsed by the Society for Vascular Medicine and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Phlebology. Journal of Vascular Surgery. Venous and Lymphatic Disorders. 2023;11(2):231-261.e6. doi:10.1016/j.jvsv.2022.09.004.

  4. Gloviczki P, Comerota AJ, Dalsing MC, et al. The Care of Patients With Varicose Veins and Associated Chronic Venous Diseases: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of the Society for Vascular Surgery and the American Venous Forum. Journal of Vascular Surgery. 2011;53(5 Suppl):2S-48S. doi:10.1016/j.jvs.2011.01.079.

2025/09/02

靜脈曲張的血管還能「再利用」嗎?心臟繞道手術的血管從哪來?

大隱靜脈(greater saphenous vein)逆流,是靜脈曲張常見的解剖位置,將近有77%~87%的患者都是從這條血管發病,而長期以來大隱靜脈也是心臟冠狀動脈繞道手術(CABG)中最常用的血管之一。然而,若這條靜脈已有病變,如靜脈曲張管壁增厚、甚至是鈣化等,是否還適合使用呢?

答案是:應該盡量避免使用!

1992 年,Panetta 等人在針對 513 例使用靜脈執行繞道手術的研究中發現,有 12% 的患者雖術前未被診斷,但實際上其大隱靜脈已有靜脈曲張、血管再通、鈣化或明顯厚壁等病變。這些病變血管使用後的 30 個月通暢率僅 32%,遠低於健康靜脈的 73%。 早期失敗率甚至達到 20%。研究明確指出,病變靜脈應避免使用,除非別無選擇。

2024 年的組織學研究更進一步指出,靜脈曲張的大隱靜脈在顯微鏡下常呈現管壁增厚、平滑肌層紊亂與彈性喪失,這樣的結構無法長期承受動脈血壓,也更容易形成血栓與狹窄。因此,即使外觀看起來近乎正常,但長期靜脈高壓造成的血管組織學結構變化,已經不適合使用來做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雖然 2023 年日本 Guntani 等人的研究報告,秉持著匠人精神在特例下使用修復過的靜脈曲張血管進行下肢動脈繞道,短期內雖有不錯成果,但這只是針對下肢動脈繞道的應用,且樣本數極少(只有9例)、病人選擇條件嚴格而且需要醫師的經驗和技術。在要求更高的心臟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中,並不代表可以相提並論。

根據 2020 年《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的綜述性文章,大隱靜脈雖然容易取得,但 10 年內的失敗率高達 40–50%。許多失敗原因與血管取得方式、保存方法與血管本身品質有關。即使是健康的靜脈,也需小心處理,才能維持通暢。若血管本身就已有病變,更不應貿然使用,否則失敗機率大增。

結論

儘管自體大隱靜脈是傳統繞道手術常用的血管之一,但一旦出現病變(如靜脈曲張、鈣化、管壁增厚等狀況),其結構、通暢率與長期表現都會明顯下降。對於冠狀動脈繞道這種關鍵手術來說,使用病變血管不只是效果差,更可能有面臨再次手術甚至危及生命的風險。

因此,除非沒有其他選擇,否則應避免使用靜脈曲張的血管進行繞道手術。

綜合以上所述,大隱靜脈逆流造成靜脈曲張的患者,可以放心接受治療,不必擔心未來無法做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因為若評估後發現病變大隱靜脈不適合,醫生也會選擇其他更健康、更穩定的血管來進行手術,例如對側腳之大隱靜脈、內乳動脈、橈動脈等替代方案,保障手術的成功率與患者的長期健康。若因為擔心而讓患肢的靜脈高壓一直存在,反而對自己的健康埋下了一顆不定時炸彈。


參考文獻:

  1. Panetta TF, et al. Unsuspected preexisting saphenous vein disease: an unrecognized cause of vein bypass failure. J Vasc Surg. 1992;15(1):102–110. [PMID: 1728668]

  2. Guntani A, et al. Short-Term Results of Varicose Vein Graft Used for Lower-Limb Bypass Surgery. Ann Vasc Dis. 2023;16(3):169–173. [PMCID: PMC10539130]

  3. Mekata M, et al. Histological and morphological study of the saphenous vein in patients with varicose veins: Is it suitable as a bypass graft? Vasc Health Risk Manag. 2024;20:29–36. [PMCID: PMC10968262]

  4. Caliskan E, et al. Saphenous vein grafts in contemporary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surgery. Nat Rev Cardiol. 2020;17:155–169. https://doi.org/10.1038/s41569-019-0249-3

2025/09/01

深層靜脈栓塞(deep vein thrombosis, DVT)

門診常常會遇到諮詢的病人問我這個是不是血管塞住?

逆流和栓塞其實是不一樣的喔!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什麼是深層靜脈栓塞吧。

深層靜脈栓塞

深層靜脈栓塞(deep vein thrombosis, DVT)是指血液在深層靜脈中異常凝結形成血塊,常發生於腿部。但如果血栓脫落隨著血流進入肺動脈,就有可能演變成容易致命的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

而深層靜脈栓塞的發生與「Virchow triad」有關:包含了血液滯留(Stasis)血管內皮損傷(Endothelial Injury)以及血液過度凝固(Hypercoagulability)。這三個因素交互作用,就容易形成血栓。

臨床上,深層靜脈栓塞可分為「誘發性(Provoked)」與「非誘發性(Unprovoked)」兩種。
誘發性是指有明確誘因的血栓,常為暫時性的因素;而非誘發性則是沒有明顯外在觸發因素,通常是因為體質或遺傳因素。

常見的誘發性因素包括近期的大型手術重大創傷長期臥床活動量極低的狀況。常見的狀況如骨科手術、神經手術或中風後的半身不遂,造成下肢血流停滯。此外,長途旅行、搭機久坐,也會使深層靜脈的血流緩慢,提升栓塞風險。而癌症患者也是高風險族群,無論是惡性腫瘤本身的高凝血傾向,還是因接受化療、置放中心靜脈導管、手術等治療因素,都可能增加血栓機率。懷孕與產後婦女則因為荷爾蒙變化、子宮壓迫下腔靜脈,以及生產過程的損傷與失血,也都屬於血栓高峰期,尤其合併高齡、肥胖、糖尿病、抽菸等因素時更須注意。

除了外在因素,部分藥物和慢性疾病也與深層靜脈栓塞有關聯,如口服避孕藥荷爾蒙補充療法、部分癌症用藥,這些藥物有可能會提高凝血傾向。另外在心臟衰竭、腎病症候群、睡眠呼吸中止症、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炎性腸道疾病等患者,也都有相對較高的風險得到深層靜脈栓塞。

至於非誘發性因素,最常見的原因來自於體內的遺傳性血栓體質。最常見的包括第五因子 Leiden 突變、凝血酶基因突變、蛋白 C、蛋白 S及抗凝血酶缺乏,還有異纖維蛋白血症等。這些遺傳性高凝血狀況大多在首次發生靜脈栓塞時才被發現,部分患者甚至同時具備多種遺傳異常。此外,抗磷脂抗體症候群也是常見原因之一,這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會讓血液更容易產生反覆性靜脈或動脈血栓,研究發現,有高達 14% 的反覆性深層靜脈栓塞患者具有此抗體。

其實,深層靜脈栓塞是一種可預防的疾病,只要在高風險族群中提早辨識風險因子,並在住院、手術、懷孕等期間採取預防性措施,如穿著彈力襪、使用間歇性氣壓裝置或預防性抗凝治療,就能大幅降低血栓發生率。若曾有不明原因腿部腫脹、疼痛,或家族中有靜脈栓塞的病史,建議尋找血管外科醫師討論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與長期追蹤,若是已經診斷為深層靜脈栓塞已接受治療或長期服用藥物,除非發生不明原因出血或藥物過敏,則一定要遵守醫師給的囑咐按時用藥。

左腳深層靜脈栓塞引起全腿腫脹發紅


參考文獻:McLendon K, Goyal A, Attia M. Deep Venous Thrombosis Risk Factors. [Updated 2023 Mar 17]. In: StatPearls [Internet].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2025 Jan-. Available 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47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