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1

救命神器「葉克膜」?

這篇來說點不一樣的,在台灣人稱救命神機的「葉克膜」

葉克膜(ECMO,中文全名為體外膜氧合機),在現代重症醫學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在媒體上常常會被譽爲「救命神器」。但事實上,葉克膜並非一種「治療」,它無法根治任何疾病,只是藉由管路將血液引流至機器進行氧合後再輸入體內,暫時替代心臟或肺臟工作來爭取時間,等待患者受損的器官自行恢復或等候更進一步治療的可能。

葉克膜主要用於急性心肺衰竭的患者,如重症肺炎、末期心臟衰竭、心肌炎、心臟手術術後等情況。但如上所述,它只能「撐住生命」,讓其他治療有機會發揮效果,或是轉為長效型的心室輔助器等待器官移植。

而葉克膜也有一些可能的併發症,像是出血、感染、血管栓塞、鬱血性肝衰竭等,因此需要非常謹慎地評估患者。

簡單來說,葉克膜就像一個救生圈,幫助在即將溺水的人可以稍獲喘息,但救生圈無法將溺水者帶上岸邊,只是用來爭取時間的工具而已。

所以當「葉克膜已經成功裝上了」,這不代表病情好轉,而是病人病情非常危急,需要努力撐過最關鍵的時刻!!





2025/09/30

靜脈曲張引起之靜脈潰瘍治療成功案例

腳上的傷口跟靜脈曲張真的有關係嗎?

這是一位護理同仁母親的小腿,媽媽長年從事畜牧工作、穿著雨鞋勞動,原以為腿部色素沉澱是摩擦造成,直到有天不慎撞傷卻遲遲未癒合,原以為是穿著雨鞋潮濕導致癒合不良,幸好同仁警覺事態不對,來廖醫師門診就醫並確認為「靜脈高壓導致的靜脈潰瘍」。在接受微創靜脈膠治療一個半月後,傷口漸漸癒合,腫脹與受侵犯區域的慢性發炎也有了顯著的改善。


治療前的靜脈潰瘍周圍伴有發炎
治療後潰瘍逐漸癒合且周圍發炎改善

傷口癒合不良,常常會往糖尿病、蜂窩性組織炎、或是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去尋求病因及治療,但脈曲張導致的靜脈高壓其實也是不算少見的慢性疾病,若發現腿部有浮出血管、變色或久久未癒合的傷口,請及早就醫檢查。因此,靜脈曲張不只是外觀問題,更可能是健康警訊。

現在已有許多安全、有效的微創治療方式,建議有困擾的朋友尋求專業醫師評估,及早治療,守護自己與家人的健康。

廖啟豪醫師 👈點擊獲取更多資訊及約診方式

靜脈曲張突然紅腫熱痛?小心是血栓在作怪!

如果有靜脈曲張困擾,原本只是蚯蚓狀浮出的血管,但最近卻突然出現紅腫、發熱、壓痛的硬塊,請注意,這很可能不是單純的靜脈曲張惡化,而是您必須注意的「表淺靜脈血栓 (Superficial Vein Thrombosis, SuVT)」!

廖啟豪醫師 👈點擊獲取更多資訊及約診方式

許多人可能認為它只是單純的發炎,吃吃藥就好了。但2025年9月刊登在《美國醫學會雜誌》(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上的一篇醫學研究報告告訴我們,它會引起危險且可能致命的疾病。據統計,有超過 45% 的下肢表淺靜脈血栓患者有靜脈曲張病史。而大約有 10% 的表淺靜脈血栓患者會進展成更致命的深層靜脈血栓,甚至導致肺栓塞

這篇文章將帶你一起來了解,為什麼靜脈曲張會導致表淺靜脈血栓?什麼情況下會從「小麻煩」變成「大危機」?以及最新的治療方式!

什麼是表靜脈血栓

是指在貼近皮膚表面的表淺靜脈(通常是下肢的大隱靜脈或小隱靜脈及其分支)中形成血栓。根據估計,每年每 10 萬人中約有 64 到 131 人會發生。

雖然表淺靜脈血栓本身通常不會立即危及生命,但它的重要性在於它與更致命的疾病有直接關聯:

  • 風險: 大約有 10% 的患者會進展成危險的深層靜脈栓塞,甚至導致肺栓塞。

  • 共存: 約 25% 的下肢表淺靜脈血栓患者在診斷時就已經伴隨有深層靜脈栓塞。

因此,可以將表淺靜脈血栓視為一個警報訊號。


血栓如何形成?三大關鍵病理因素

表淺靜脈血栓的發病機制與所有血栓形成類似,就是著名的「維爾霍氏三要素」(Virchow's Triad):

  1. 血管內皮損傷 (Endothelial Injury):

    • 這是上肢表淺靜脈血栓的主要原因。例如,長時間留置靜脈注射導管(尤其是大口徑導管),或是局部感染,都可能損傷血管壁。

  2. 血液滯留 (Venous Stasis):

    • 血液流動緩慢或停滯會增加血栓形成的機會。常見原因包括慢性靜脈功能不全(靜脈曲張就是最主要表現)、長期臥床久坐不動

  3. 血液高凝狀態 (Hypercoagulability):

    • 由於身體狀況改變,血液變得更容易凝固。常見於癌症懷孕自體免疫疾病,或使用含雌激素的口服避孕藥/荷爾蒙替代療法


什麼人要特別注意呢?

表淺靜脈血栓的風險因素與深層靜脈栓塞有很多重疊,但也有其獨特的誘因:

1. 下肢表淺靜脈血栓的主要風險

  • 靜脈曲張 (Varicose Veins): 這是最主要的風險因素,約 45% 的下肢表淺靜脈血栓發生在有靜脈曲張的患者身上。

  • 性別與懷孕: 女性發病率比男性高,原因可能包括靜脈曲張盛行率更高,以及懷孕(尤其是產後 12 週內)會造成骨盆腔靜脈受壓、活動力下降及凝血因子增加。

  • 癌症: 活動性癌症是重要的共病因素。大腸癌、乳癌和泌尿系統癌症是常見相關類型。

  • 其他: 肥胖(BMI > 30)、近期手術或創傷、過去有靜脈栓塞病史,以及年齡 60 歲以上

2. 上肢表淺靜脈血栓的主要風險

  • 靜脈導管 (Indwelling Catheters): 這是上肢表淺靜脈血栓最主要的原因。長時間(超過 72 小時)或大口徑導管(如 14 號)的留置會嚴重損傷靜脈內壁。


如何診斷?黃金標準:超音波

當你感覺到皮膚下有疼痛、發紅、摸起來硬硬的索狀物時,應尋求專業診斷。

1. 臨床表現

  • 典型症狀: 患處出現紅、腫脹、局部疼痛,並且可以觸摸到一條壓痛的血管

  • 在上肢,症狀會沿著曾經放置導管的靜脈延伸。

2. 檢驗與影像學

  • D-二聚體 (D-dimer) 測試: 雖然 D-dimer在深層靜脈栓塞排除診斷中敏感度高,但對於表淺靜脈血栓來說,其敏感度較低(約 48%~74%),因此不能單獨用來排除表淺靜脈血栓。

  • 彩色超音波 (Duplex Ultrasonography): 這是診斷表淺靜脈血栓和評估其嚴重程度的黃金標準:

    • 確定血栓的存在和影響範圍。

    • 判斷血栓是否有延伸到深層靜脈。


表淺靜脈血栓的治療策略

表淺靜脈血栓的治療目標是緩解症狀,並防止血栓進展成可能致命的深層靜脈栓塞。治療應根據血栓的大小、位置和患者的風險因素來決定。

1. 保守與對症治療

  • 非類固醇抗發炎藥 (NSAIDs): 口服 NSAIDs可有效減輕疼痛和炎症。但如果患者同時服用抗凝血劑,需注意腸胃道出血風險。

  • 彈性壓力襪 (Compression Stockings): 透過提供漸進式的壓力幫助靜脈血液回流,減輕血液滯留。

  • 局部治療: 溫敷、抬高患肢,以及局部塗抹肝素軟膏或凝膠,有助於症狀緩解,但缺乏高品質 RCT 證據。

2. 系統性抗凝血治療

抗凝血藥物是預防血栓延伸和深層靜脈栓塞的最有效方法。若是血栓長度超過 5 公分及保守治療數天後症狀仍持續或惡化者建議投藥。

3. 針對高風險血栓的治療

如果表淺靜脈血栓的位置非常靠近深層靜脈(如距離股靜脈只有 3 公分以內),則被視為極高風險,應給予全劑量(治療劑量)的抗凝血治療

4. 手術或微創介入

手術雖然不作為表淺靜脈血栓的急性期治療,但可以被考慮用於處理靜脈功能不全來避免復發,包含了傳統手術移除、微創手術括熱能消融術(雷射)或硬化劑治療,用來閉合或移除受影響的靜脈。


預後與持續風險

即使成功治療,曾經有表淺靜脈血栓患者仍有較高的風險復發或進展為深層靜脈栓塞。

  • 復發風險: 許多研究顯示,高達 7% 的患者在診斷後 90 天內會發生深層靜脈栓塞。

  • 預後不良的特徵: 預後較差(更容易發生深層靜脈栓塞或死亡)的患者通常具有以下特徵:有癌症病史、有靜脈栓塞病史、男性、表淺靜脈血栓位於主要的交界處,或沒有靜脈曲張的患者

結論

表淺靜脈血栓不僅會帶來局部疼痛和不適,更是一個重要的警告信號,提醒我們留意深層靜脈血栓和肺栓塞的風險。對於長度超過 5 公分的血栓,或是有其他高風險因素的患者,抗凝血藥物治療是標準且有效的管理方式,若是合併有靜脈曲張的情形,也建議接受治療,改善血液滯留的狀況來避免復發。

如果你發現自己或家人有靜脈血栓炎的症狀,請儘早就醫,藉由超音波檢查來確認血栓的範圍和位置,並根據醫師的判斷進行積極的治療與預防,才能避免復發或是引起深層靜脈栓塞。

廖啟豪醫師 👈點擊獲取更多資訊及約診方式

文獻出處